新一轮紫菜养殖季开启
大量养民北上“闯海”走宽共富路
近年来,台州、宁波海域出现越来越多苍南紫菜养民的身影,是什么促使他们北上开拓海域养殖紫菜,这又会对苍南紫菜产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苍南紫菜养殖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据统计,2020年全县紫菜养殖面积达到5.73万亩、年产量3.15万吨,占全国紫菜产量约15%,浙江的35%,行业从业人员2万余人。赤溪镇流岐岙村是全县最早发展紫菜养殖的沿海村之一,全村有20O多户养民、4000多亩养殖面积。与往年红红火火的场面不同,早些时候许多养民忙着收拾东西,不是要下海,而是要北上。
“今天就这一车,昨天还有四车。”养殖户说。流岐岙村党支部书记兰准平介绍:“有将近一百户养民出去养殖。”
为何养民们纷纷离开苍南这个“中国紫菜之乡”,北上开拓陌生的新海域?归根结底在于养殖紫菜不挣钱。
“一开始也犹豫不决,出去成本投入太大,后来想想在本地养殖,这个效益一年不如一年。”紫菜养民兰颜中说。
为什么苍南紫菜养殖连年亏损,而北上养殖却效益惊人呢!这与紫菜习性息息相关,紫菜生长对温度、水质、气候要求都非常苛刻,要是遇到极端晴雨冷热天气,海水流动和过滤效果差,都很容易引发脱苗减产或连片“烂菜”,影响一年的收成,苍南海域已经连续数年遇到紫菜歉收或者绝收的状况。
“一旦某个区域有了情况以后,可能对整个海区都有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要养好紫菜就很困难。”宁波大学海洋学教授骆其君说。
由于纬度关系,台州、宁波相比苍南温度会低一两度左右,可以提早泼苗,早十来天收割,外地头茬紫菜价格一直压过本地紫菜。
紫菜养殖效益上的巨大差距,刺激了大量养民选择外出发展,除了流岐岙村,赤溪镇的白湾、南头等各村都有很多养民外出养殖。他们足迹遍布在省内的台州、宁波甚至江苏连云港等地,也开垦出数量庞大的养殖海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