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用海”取代“谁先占有谁养殖”
首创养殖用海“三权分置”后大渔湾又有新跨越
金秋是紫菜下苗的时节。在苍南大渔湾海域,4500根玻璃钢插杆整齐矗立海面,代替原有的毛竹养殖紫菜。
大渔湾,以养殖紫菜闻名全国,富饶的7万多亩海域是周边群众赖以生存的“海上耕田”。眼前的大渔湾,微波粼粼、金光闪耀,静美如秋。可在2016年以前,却因养殖海域权属不清,纠纷不断。
“大海谁先占有就是谁的,大家都在抢地盘,经常打架。”赤溪镇流岐岙村村民兰准平记忆犹新。作为大渔湾紫菜养殖重点镇,赤溪镇的干部为了协调矛盾,把办公场地挪到了船上。
2016年,苍南在大渔湾海域率先探索养殖用海“三权分置”,将国有养殖海域发包至村集体组织,再由村集体组织发包至养殖户。养殖户拿到了县里发放的养民证,明确每户养殖区的经纬度坐标,避免因养殖区交叉而导致纠纷。首创的养殖用海“三权分置”管理体制,为全国提供养殖用海规范化管理的“苍南样本”。
“现在海上打架的情况几乎没有了,紫菜养殖的收益也提高了。”兰准平说,流岐岙村共405户,现在有80%以上的村民从事紫菜行业。他养了30多亩紫菜,好的年份能赚七八十万元,差的年份也有十几万元。
如今,大渔湾每年的紫菜产量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年产值超10亿元,养殖户年平均收入可达15万元左右,有效带动沿线19个经济薄弱村致富。村集体也有了经济收入来源,这些资金拿过来用于修缮码头、道路项目等公共设施,让渔村越来越美了。
对于这几年来的变化,赤溪镇相关负责人用新跨越总结。“从失管走向有序,脏乱变为洁净,散乱走向集约。”规范化发展的紫菜产业,已经产生质的飞跃。以往每年大渔湾将产生20多万根废弃毛竹,今年试点玻璃钢插杆技术,可循环使用8到10年,破解了传统毛竹养殖造成的海域环境污染难题。紫菜育苗基地、精加工产业园区也已经落地。
沿海渔村还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旅游。2019年开始,中墩村投资上千万元,打造了“多彩中墩古韵渔村”的渔家风情文化村。韭菜园房车基地、棕榈湾休闲区……新东村等默默无闻的小渔村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