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惠助力:“一根塑料丝”牵引新未来
从空中俯瞰“中国塑编之都”——浙江苍南,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城区簇拥着玉苍山,格外醒目。作为全国塑料包装产业有名的核心区,这里集聚着上千家塑料编织企业,每年产业年产值近160亿元。从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大米、面粉等食品编织袋到交通运输业普遍应用的柔性集装袋,从果蔬生鲜的网眼编织袋到农作物培养的遮阳防风等掩盖资料……这里的塑编产品串联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在这样一个繁荣产业的背后,也有着转型升级的苦恼。“传统塑编企业使用的设备较为落后,带来的工业污染也较大,转型升级是我们必须迈出去的一步。”温州德泰塑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光益补充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而税惠政策的持续落地为苍南塑编转型升级加了一把劲。”据了解,随着一揽子税收优惠政策的持续落地,苍南传统塑编企业在生产设备升级、厂房购置翻新上有了“真金白银”的底气,仅2020年上半年度,当地就有数十家塑编企业添置了近2500万元的新设备,成功实现了“传统塑编丝”项目的升级换代。
除了对硬件设备的改造升级,勇于拥抱高新技术,成为了苍南塑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普通肥料编织袋的正常使用寿命为一年,我们通过控制拉丝环节中塑料原料的种类和剂量,不仅使产品具备了耐热、耐寒、防老化等功能,还有效延长了约20%的使用寿命,破包风险率也降低了约20%。”浙江坤诚塑业有限公司法人林成实讲述了自己工厂技术成果转换的一个成功案例。这个因技改而带来的小变化,折射了近年来苍南塑编企业的转型升级之变。
“技术研发是企业产品得以站稳市场脚跟、抢占市场份额的核心支撑力。实打实的税费红利为我们加大研究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来了充足信心。”林成实补充道,“2019年,我们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460多万元。在税收政策助力下,公司多项技术打破垄断,自主研制的复合肥料编织袋也正在申请‘浙江制造’标准。”据悉,自2018年以来,坤诚塑业已投入科研经费约1650万元,有3个产业技术提升项目成功转化投产。得益于科研投入,该企业年产值预计将从2017年的1.5亿元增至2020年的2.5亿元。高研发投入正在快速转换成企业的高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今年以来,从税负的“减法”到智造的“加法”,减税降费为苍南塑编行业带来的信心和红利,正在成为为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升级的不竭动力。“随着减税降费红利的不断释放,苍南塑料制品产业的资源集群优势正不断演变为‘智造’集群优势。我相信,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会越走越顺!”苍南县塑料行业协会会长林增标对未来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