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苍南县国家税收纳税人权益维护协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协会概况 工作指导 会务动态 税务要闻 企业之窗 维权指南 资料汇编 联系我们 疫情防控
 
      网站栏目
   协会概况    工作指导    会务动态    税务要闻    企业之窗    维权指南    资料汇编    联系我们    财经微观    政策法规    人物风采    疫情防控    简报    会长企业    通知公告    会刊
 
 
 
 
 您当前位置的: 网站首页 > 财经微观 > 正文

集聚创新资源要素 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打造国内领先的氟硅钴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示范综合体

时间:2020/7/27 16:20:44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梅玲玲 汪 耘 

以科技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衢州支撑区域产业创新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国氟硅之都,衢州正加快推进氟硅钴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通过充分发挥“飞地”和“引智”模式,聚焦高端创新要素,整合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福利,为产业内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的转型提升和创新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为企业全面高质量发展补齐短板。

  浙江省衢州氟硅钴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简称综合体),位于衢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发区,总体布局为一“心”五“飞地”,重点推进“5256”工程的建设,即规划建设五大服务中心、筹划新建一基地一分院、构筑五“飞地”、提升做强六大科研平台。20191月正式获批进入第二批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名单。

  据统计,该综合体目前已有规模以上氟硅钴新材料企业84家,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国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8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级检验检测中心1家。目前,衢州氟硅钴新材料产业集聚已实现产值371亿元。

  近年来,园区正努力把综合体培育成为科研院所的汇集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输出地、高端人才原始创新的发源地、科技型企业投资孵化的重要平台,致力打造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浙江省氟硅钴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示范综合体。

借智引力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金瑞泓拉制出浙江省首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产型集成电路用12英寸硅单晶棒,标志着浙江省突破量产12英寸半导体级硅单晶棒技术,实现了国产进口替代;浙江大学彭笑刚教授团队研发的量子点光转换膜,极大地改善了液晶电视显示技术的色彩表现能力。该技术目前已经在量子点电视、量子点显示器、量子点显示平板等高端显示市场得到广泛的应用;去年6月,产业创新平台发展实现新突破,依托综合体内集聚的科研院所创新资源,获批科技资源支撑型国家创新创业特色载体,获得国家财政部5000万元资金扶持。

  衢州地处钱江源头,既要建设浙江生态屏障,又要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绿色发展、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衢州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偏重,高校院所特别是高端人才相对匮乏。如何补齐科技创新这块短板?综合体另辟蹊径,充分发挥“飞地”和“引智”模式,借力构筑五“飞地”(北京中关村产业协作园、深圳创新园、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基地、杭州科创产业园和美国—衢州创新中心),集聚顶尖资源,为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生态体系。

  在高新企业密布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办公区内,药理实验室、洁净车间灯火通明,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仍在忙碌。这里是衢州在上海的科创飞地——上海张江(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基地。对于渴望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衢州来说,这里凝结着汗水,更承载着希望。

  “研发在张江、生产在衢州”,是科创飞地的基本运作模式。据介绍,该基地已有3个项目完成孵化并导流回到衢州实现产业化。

  在杭州、上海、北京、深圳等创新前沿,衢州都有了实验室,主要研发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等新产品。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个落户在衢州的中试和产业化基地,一个从研发到中试再到产业化的科技创新链条正在形成。“飞地”模式有效化解人才、技术难题。

  大城市种下“研发种子”,小城市收获“实业果实”。如今,这样的故事因综合体在衢州不断被提及、发生,为园区产业发展营造出符合实际的“研发—孵化—产业化”的立体化、链条化发展格局。

  在借智引力的同时,综合体苦练内功,引入浙大两院团队,依托对高端人才引进、高端实验室建设,助力打通从产品研发、小试、中试、扩试到最终实现研发成果产业化的路径。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市场化产业化,在产业服务体系打造中,综合体重视成果转移转化,聚集了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衢州中心、浙大转移转化中心、科技大市场等机构,推动产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2018年提供成果转化服务86家次,2019年提供成果转化服务201家次。2018年实现网上技术市场交易额4.08亿元,2019年网上技术市场交易额突破4.79亿元。

  “在717日上午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公司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南大学共同研发的‘新型钴系锂电材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还得感谢浙江省衢州氟硅钴新材料产业创新综合体为我们牵线搭桥。”衢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衢州市以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紧扣第一支柱产业——化工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发展,谋划由衢州市主导,巨化集团、浙江大学参与,整合各方高端创新资源,共建“高端化学品科学与技术浙江省实验室”,对于加快高端化学品核心技术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2019年,综合体累计引进中科院、浙大等大院名校24所;实施立项科技攻关项目201818项、201954项,实施成果转化项目201842项、201953项;“飞地”累计柔性引进硕士博士等各类人才500余人;人才库聚集专家和教授共145人;定期组织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科技项目和专业人才进行对接,完善氟硅钴产业先进技术成果库、人才库建设。

全链条式 打造产业服务体系

  在综合体智慧园区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园区相关排放口监控录像和实时数据以及安装GPS定位系统的危废单位车辆运输轨迹,都在屏幕上实时显示。“有了24小时全天候监控系统,哪里有违法违规排放污染源、污染物,我们一目了然。”衢州市生态环境局集聚区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据了解,园区投资1.2亿元,加快建设综合体“互联网+”大数据服务中心、高新区智慧安监、智慧环保大脑。一方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市场化产业化,为氟硅钴产业提供基于大数据应用及服务导向;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为化工园区的安全环保保驾护航。

  综合体以“共享”为理念,积极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入驻,不断完善综合体创新服务生态体系。“如引进的浙大中控,为企业提供巡检、年保、点检、备件等‘5S店式’的一站式服务,构建高效、便捷的‘园区式’运维服务,为企业生产流程提供安全保障。”园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朱玲娟说,目前,浙大中控已与园区内95%以上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以“改革”和“服务”为抓手,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综合体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省率先试点投资项目审批平台3.0,实现赋码备案到办理施工许可证全流程网络办理,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完成时间“最多90天”;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模式,全区80%以上的工业用地按照“标准地”模式出让,打造“一条龙”服务新模式,为企业提速增效。

  为营造更浓厚的创新氛围,打造氟硅钴新材料产业品牌,近年来,依托综合体成功承办行业相关多个赛事与论坛,园区也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龙头标杆企业。如巨化集团、中天氟硅、华友钴业分别作为氟产业、硅产业、钴产业三大龙头,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依托自身人才、研发、设备等资源对周边企业的服务,对整个产业发展影响深远。目前,仅巨化集团就建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技术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120台设备向园区企业开放,作为综合体共建单位,单年服务园区中小企业服务300余次。

  截至目前,综合体已入驻涵盖工业设计、技术研发、自动化控制、产学研合作、咨询服务、科技金融、检验检测等载体27家,服务项目贯穿工业企业从入园、孵化、发展到壮大的完整成长周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更精准、更便利的服务,有效地提升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2018年,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500余家次,2019年检验检测600余家次。

  依托综合体创新资源的集聚,为产业提供了全链条创新服务,园区创新平台发展有新突破。据统计,综合体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从2018年的43项到2019年的62项,实现44.19%的增长。

强链补链

实施产业联动循环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各行各业出现不同程度停摆。在园区,上下游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和困难不同,但警示相同:产业链条的完整和安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行走在园区,管廊纵横交错。“别小看它们,这些管廊就像我们产业循环的血管。”园区管理服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化工、制药等行业的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氯化氢。氯化氢具有腐蚀性,如果直接排入大气,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破坏环境。“现在它成了园区另外一家公司的原材料,被‘吃干榨净’。”

  副产物用起来就是原料,没用起来就是垃圾。如何让垃圾变为原料?综合体在产业链布局上下足了功夫,聚焦龙头企业,全面梳理产业链,对产业进行研究、分析,在引进重大项目过程中,利用产业资源优势,带动上下游企业落地,完善循环产业链。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企业内各生产装置能在短时间内正常运行,这多亏了园区有完整的产业链。”谈及企业的发展,位于园区内的中天东方氟硅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向东深有感触。

  原来,受化工原料生产企业特殊性的影响,该企业春节期间一直连续生产。“我们的产品储罐——混合单体罐储量为四五千吨,当时这些储罐基本上全都放满了。”因疫情影响,下游企业未复工,产品卖不出去积压严重。按邵向东的说法就是,“混合单体属于危化品,不能随意存放,且储罐容量有限,如果再放下去肯定要逼停整个生产装置了。”

  而同样位于高新区的另一家企业——浙江凯斯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园区配套中天氟硅的一家下游产业,企业生产的高含氢硅油正需要中天氟硅的混合单体作为原材料。“企业迟迟不能复工,年前下的订单也不能按时交货,即使复工后,原材料的库存也不足。”这让公司常务副总许大光很着急,而园区完整的产业链解了其后顾之忧。

  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用技术力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氟硅新材料产业是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产业链条完善,集群效益显著。为了帮助解决园区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受阻问题,综合体里的衢州市有机硅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推进园区企业间资源共享、共赢发展,积极帮助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一起复工,产业链修复后,上下游产品的进、销各种通道就打通了。而随着上下游企业的复工,企业的供求两难问题也迎刃而解。

  “产业链条更完整,才能赢得更大市场。”朱玲娟介绍,园区招商不再只追求单个项目、单个企业“顶天立地”,而是更有针对性地“有链强链”“无链建链”“短链延链”。

  “我们引进浙江森日有机硅有限公司,项目进入园区后,其主要原料可实现就地配套供应,如DMC由中天氟硅公司提供、白炭黑由富士特公司提供、硅氮烷由硕而博公司提供、高含氢硅油由建橙有机硅公司提供等,不仅可有效降低公司的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也带动园区内有机硅上游相关企业的发展。”朱玲娟说,去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布全国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验收成绩,经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复核,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排名第一。同时,作为园区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给予广泛赞誉。

  近年来,高新区紧紧围绕六大主导产业生态链招大引强,打造了一批“强链、补链、延链”型项目。如今,园区内产业联动优势明显,已具备氟产业链、硅产业链、锂电新材料产业链、电子化学材料联动产业链,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94%

  依托综合体建设,2019年,园区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3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高新园区发展主要指标排序中同比增速连续两年居第一位。

 
友情链接:
 
协会概况  工作指导  会务动态  税务要闻  企业之窗  维权指南  资料汇编  联系我们  疫情防控  
 
Copyright ? 2012 苍南县国家税收纳税人权益维护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三创网络
电话/传真:(0577) 68717111 26658777 68751855 68716388  浙ICP备1203737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730号